
白居易(772—846),字乐天,晚号香山居士,唐下邽(今陕西渭南)人,生于新郑(今属河南)。贞元十六年(800)进士。元和间历官翰林学士、左拾遗、忠州刺史,累迁中书舍人,宝历元年(825)任苏州刺史,修筑了阊门至虎丘的河堤(又叫白公堤),后发展成繁荣的山塘街。与曾任苏州刺史的韦应物(737—792)、刘禹锡(772-842)合称“姑苏三贤”。大和元年(827),拜秘书监,明年转刑部侍郎,四年,定居洛阳。后历太子宾客、河南尹、太子少傅等。会昌二年(842)以刑部尚书致仕。卒谥文。诗坛与元稹齐名称“元白”,与元稹共同发起“新乐府运动”。又常与刘禹锡唱和,时称“刘白”。诗歌题材广泛,形式多样,语言平易通俗,多篇感叹时世、反映人民疾苦,有“诗王”之称。代表诗作有《长恨歌》、《卖炭翁》、《琵琶行》等,有《白氏长庆集》。